11月5日,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新闻办召开政策例行吹风会。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副厅长赵永华以“自治区人民政府加快推进农牧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意见”为主题,对自治区农牧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情况进行了发布。
据介绍,2018年自治区农牧机总动力达到3663.7万千瓦,比2017年底增长5.2%。拖拉机、各类联合收获机拥有量分别达到117.4万台和3.9万台,比2017年增长1.9%和10%。大型高端机械保有量逐年增长,机群机构逐步优化。全区农作物机耕、机播、机收水平预计分别达到92%、88%和69%,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4%,同比提高0.5%,超过全国平均机械化水平17个百分点。全区实施保护性耕作2092万亩,农机深松整地1614万亩,精少量播种7055万亩,玉米籽粒直收、马铃薯联合收获等取得明显进展。粪污资源化利用、地膜回收等得到有效推广。全区农机合作社总数达到2720个,比2017年增加199个。以农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为主开展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不断拓展领域,从耕播收作业延伸到全程机械化作业,从单一环节服务向全域托管服务发展,社会化服务比重预计达到48%,同比增长2%。农机合作社托管服务面积达到526.5万亩,其中全程托管服务面积334.9万亩。有589个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展了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精神,按照自治区政府要求,自治区农牧厅会同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牵头起草了《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牧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
在发展目标上,到2020年,自治区通过招商引资、消化吸收、技术改造、自主创新和产业集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将明显提高。农机总动力超过4000万千瓦,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5%,主要农作物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畜牧业机械化率达到38%左右。设施农业、水产养殖和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取得明显进展。
到2025年,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拳头产品,农牧业机械在自治区内和区外的市场占有份额逐年增大。农机总动力稳定在5000万千瓦左右。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8%以上,经济特色作物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设施农业、畜牧养殖、水产养殖、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率总体达到50%左右。
在工作举措上,一是通过完善农机装备创新体系、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和加强质量可靠性建设,加快推进农机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二是通过加快补齐全程机械化生产短板、大力发展畜牧业机械化、协同构建高效机械化生产体系,着力推进农牧业生产全程机械化;三是通过加强绿色高效新机具新技术示范推广、推动智慧农业示范应用,提高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能力,大力推广先进适用农机装备与机械化技术;四是通过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推进农机服务机制创新,积极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五是通过提高机械化作业便利程度、完善农机作业配套设施,持续改进农机作业基础条件;六是通过健全新型农业工程人才培养体系、注重农机实用型人才培养,切实加强农机人才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