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头条网
旅游/文章内容
畅享鄂温克“文化之光”
文/唐捷 图/李宁 信息来源:网易内蒙古
2020-12-28
33600

总以为鄂温克族自治旗距我们很远很远,小编在南,它在北。

而鄂温克悠远的另一个原因是这里拥有上千年的游牧文化,让人叹日月星河,不可触摸。

2020年鄂温克冬季马赛暨游牧文化体验季正在举行中。小编随2020年鄂温克冬季马赛暨游牧文化体验季达人团10位达人走进鄂温克,零距离感受“大山里的人们”,重新解读这个狩猎民族远去的背影。

非遗五畜绳柳条包编织着游牧民族的文化符号

鄂温克民族文化产业创业园,鄂温克手工艺人的聚集地。皮雕、银器、木艺、服饰、面食、皮剪、叠锈、太阳花等传承人在这里默默践行着他们的“匠人精神”,用心传承者鄂温克民族文化的根脉。

12月26日下午2时许,走进园区一个柳条包蒙古包里,一股暖流扑面而来。数位身着鄂温克族民族服装的非遗传承人正在包里忙乎着他们的手工艺制作。

萨仁其其格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鄂温克族五畜绳制作技艺的传承人,出生于牧民家庭的她,儿时就常看着母亲和其他鄂温克族妇女们坐在一起编五畜绳,年幼的萨仁其其格也在一旁模仿大人们的样子,用小手拿着毛线绳使劲儿地搓。随着牧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萨仁其其格一家也逐渐告别了游牧生活,住进了城里。但在她的脑海中,儿时和父母一起搭柳条包、编五畜绳的场景是无法忘怀的,而城里的民族传统手工艺已经越来越难见了,萨仁其其格决心把民族文化传承下去。

柳条是内蒙古地区一种常见的灌木,过去用作防风固沙和烧火做饭。而在鄂温克,它的另一个使命就是编织成牧人们居住的柳条包,外形似蒙古包状,尖尖的顶子是用芦苇编成席子一层层叠加,这样做成的柳条包冬暖夏凉,而且防雨水。

“这是游牧民族几千年积淀下来的生活智慧。”萨仁其其格说,过去工业不发达,牧民买不到毛毡房,只能用身边的物料就地取材。

柳条包反映了草原人的生态环保理念。不用一颗钉子,一个榫卯,牧民自家的牛皮、自己搓成的五畜绳就可以全部搞定。

如今,牧区的牧民依然保留住柳条包的习惯。而在城里,这种柳条包、五畜绳已经成为一门生活艺术和装饰品。不过依然有像萨仁其其格这样的一大批非遗传承人默默坚守,让这项绽放游牧民族智慧之光的文化得以传承发扬。

厄鲁特服饰服饰,一部民族文化史诗

走进在鄂温克民族文化产业创业园的另一个蒙古包,首先印入眼帘的是雕刻精美的木制装饰品。厄鲁特服饰服饰传承人斯仁吉木老师告诉达人团成员,这个包按照过去蒙古族厄鲁特服饰部落贵族的风格设计在木桌上,斯仁吉木老师将洗干净的羊毛小心翼翼的摊开,准备擀制。在旁边的是她的女儿托迪正在缝制毛毡。

这是一个“非遗传承人之家”,年近七旬的斯仁吉木老师擅长舞蹈,却将心思全部用在了民族服装的文化传承上。

为了更好地传承厄鲁特文化,斯仁吉木将厄鲁特服饰制作技艺传给女儿托迪。

2015年,托迪放弃自己在日本的一切,毅然前往蒙古国学习蒙古族服装设计和制作,去年回到中国,和母亲一起肩负起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

研究、选料、刺绣、擀制……制成一件像样的传统厄鲁特蒙古袍大概需要一年。

据介绍,目前,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境内的蒙古族厄鲁特部落人口数量不足700人,而这个小部落却较完整地保留和传承着从叶尼塞河畔一路迁徙到中国的民族文化。

厄鲁特,蒙古语意为“草原百姓”,是蒙古族28个部落中人口较少的部落,呼伦贝尔厄鲁特部落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旗境内。

据史料记载,厄鲁特人最早居住于俄罗斯叶尼塞河上游,以狩猎为生,13世纪初归附成吉思汗,15世纪中叶成立了强大的卫拉特联盟,成为元朝灭亡后,北方草原少数民族最后一股强大势力。17世纪初,厄鲁特人开始迁徙之路,部分迁至呼伦贝尔,部分则留居俄罗斯,其后裔被称为卡尔梅克人。

斯仁吉木说:“呼伦贝尔境内的厄鲁特部落人口较少,我不能眼看着我们的民族文化逐渐消亡。”

在斯仁吉木老师的工作室里,各种奖项和证书挂满了墙,这是老人毕生的心血和服饰艺术结晶。

皮剪皮雕,刀尖上的文化印记

鄂温克皮剪传承人阿尔本迁•玲,是目前为止鄂温克族仅存的非遗非遗传承人。

阿尔本迁•玲小时候住在大兴安岭南岭的山林里,她坦言自己属于狩猎民族,小时候屯里允许狩猎,并有专门的打猎队,打野鹿,狍子,野兔、野猪等猎物。由于没有纸张可使用,妇女们将这些动物皮进行熟制,熟完皮子剩下的边角料,成为了皮剪手工艺品的材料。将这些边角料剪成具有鄂温克民族特色的图案,缝在衣服和鞋上,用来装饰衣服和鞋。

皮剪一般要先在脑海中构思出一幅作品,然后用碳条勾勒出作品的线条,最后剪出皮剪作品。皮剪一般从简单的动物、花草、人物头像等图案剪起,成熟后,按照自己的灵感剪成自己脑海中想象的图案。

阿尔本迁•玲的皮剪作品大多具有鄂温克民族特色,与鄂温克人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如《敖包相会》、《中秋月夜》《草原人家》等。最具有创意的是将皮或者纸剪成树叶状,剪出人物、家畜、河流、山川以及花草树木的造型,每一个造型活灵活现,栩栩如生。2014年她获得旗级传承人,2019年获得呼伦贝尔市级传承人。

没有临摹,也不拓印,没特定工艺,就凭一把小剪刀就能剪出万水千山,生活场景,这就是来自大山里的艺术,这就是非遗传承人。

作为年轻一代的皮雕工艺传承人和脱贫攻坚带头人,苏志峰成了很多人励志的典范。他目前拥有园区近500平米的工作室和皮雕工艺品展区,他工作室承载的另一个使命就是帮助贫困家庭和参加人实现就业,让他们成为手工艺人,有自己的生活来源和家庭增收。

在皮雕工艺上,小苏有着自己对于这项古老工艺的设计理念和思维导图,那就是既传承又创新,既真材实料又时尚前沿。

布里亚特传统美食,舌尖上人间美味

鄂温克族自治旗有一条蜿蜒曲折的锡尼河,河畔居住着一个有着俄罗斯生活习俗的蒙古族部落--布里亚特蒙古族。

他们不仅能歌善舞,更热爱生活,尤其对于美食的钻研和考究让人不得不仰慕这个部落人生活的精致。

12月26日下午,达人团最后一个采风点就是布里亚特蒙古族美食非遗传承人通拉嘎的工作室。

拌馅、和面、做希米丹(稀奶油)……工作室里通拉嘎和几位传承人正忙着制作各种美食。

见我们到来,她热情地给我们分享摆好了一桌子的布里亚特美食。

“这里面除了方块糖,其他的都是咱们自己制作的。”热气腾腾的羊杂奶茶,面包涂上刚刚从鲜奶中分离出来的希米丹,奶油的醇香让人回味。特别是鄂温克传统面食千层酥更是酥脆爽口。

据介绍,千层酥里面的果酱都是从当地山上采摘出来经过加工制作而成,不加任何色素和防雾剂,天然绿色。

在这个冬日下午时光,坐在摆有精致餐盘的长桌旁边,静静品味着刚刚出炉的布里亚特包子,喝着风味独特、香喷喷的羊杂奶茶,吃着色鲜味美、松软可口的面包,大家其乐融融,便不禁感慨这才精致生活。

(文/唐捷  图/李宁)















北方头条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北方头条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北方头条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方头条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方头条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邮箱:邮箱:bftoutiao@163.com
      
备案号:蒙ICP备16002357号-4 | 投稿邮箱:bftoutiao@163.com
本站所有原创内容版权属北方头条网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首页 | 头条 | 蒙商 | 旅游 | 生态 | 科技 | 教育 | 财经 | 健康 | 美食 | 名企 | 关于我们
版权所有©北方头条网
公安网备案: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07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