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农牧交错区试验示范基地,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蒙商产学研科技创新战略联盟共同主办了“内蒙古农牧科教文旅融合发展观摩会”。观摩会展示、签约了一批融合发展的项目,展现出内蒙古自治区积极探索农牧科教文旅融合发展的广阔前景。
出席观摩会的嘉宾有:中国农业科学院成果转化局副局长刘洁,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党委书记王育青,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副巡视员王雨锋,内蒙古自治区文旅厅副厅长蔚治国,内蒙古人大常委会原副秘书长姜月忠,内蒙古经济学会会长、原自治区宣传部副部长张太平,内蒙古农业大学园艺与植保学院刘杰才,呼和浩特市政研室秘书长李抚沧,呼和浩特市农牧业局、市科协、市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沙尔沁镇政府等。中农草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福顺,蒙商产学研科技创新战略联盟副会长薛晓先、许成亮,蒙商产学研科技创新战略联盟执行秘书长徐春丽,内蒙古城投投资集团董事长李进中,内蒙古产权交易中心董事长马志春,人民日报海外网智慧城市频道总顾问、中国观网华北区总裁郭晓东等参加了此次观摩会。
此次观摩会为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和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意义。
融合发展:原野上的新希望
千百年来,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和功能就是依赖自然条件、依靠人力畜力在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下为人们提供单一的食物农产品。内蒙古大数地区自然条件不佳,土地、牧场等资源条件不良,传统农牧业的特征和功能更加明显。农牧业自然生产力水平低下,农牧业科技水平不高,资源要素整合能力很弱,农畜产品生产能力不强,农牧业产品结构单一,农牧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特点显著,农牧民收入结构单一,收入增长缓慢,脱贫致富的步伐不快,严重影响着农村牧区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和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
加快建设现代农牧业,实现农村牧区现代化,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举措。现代农业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经营基础上,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相对于传统农业,现代农业正在向观赏、休闲、美化等方向扩延,生态农业、创意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定制农业等新型农业形态也迅速发展成为与产品生产农业并驾齐驱的重要产业。传统农业的主要功能是提供农产品的供给,而现代农业的主要功能除了农产品供给以外,具有了生活休闲、生态保护、旅游度假、文明传承、教育培训等功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成为人们的精神家园。
内蒙古经济学会组织专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加快内蒙古农牧业现代化步伐,就是加快农牧业科技创新,推进农牧业生产方式和功能业态的变革,增强农牧业相关资源要素的整合力度,积极推进农牧业和其他新型产业的融合发展,为农牧业创新发展拓展更大空间,加快实现由传统农牧业特征和功能向现代农牧业特征和功能转型升级。为此,内蒙古经济学会会同蒙商产学研科技创新战略联盟和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提出并商定,共同实施“12345融合发展试验示范工程”,该工程的主要内容是——
“围绕一个任务”: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重点在落实建立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建立产学研融合的农牧业科技创新联盟、推进一二三产业、农牧科教文旅融合发展、探索构建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现代农牧业产业经济体系。
“推进两个创新”:一是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探索构建科教企和新型创新主体深度融合共同体,推动“研学产”变“产学研”。二是推进产业科技创新,加强前沿技术创新,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强化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培育壮大新产业新业态,强有力支撑农牧业高质量发展。
“强化三个协同”:一是突出创新主体关联融合,协同推进服务农牧业、农村牧区和农牧民;二是突出资金、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配置融合,协同推进科技引领城镇乡村产业经济发展;三是突出特色小镇、产业园区、示范基地等创新载体融合,协同推进科技经济一体化融合发展。
“做好四环衔接”:一是优化资源要素的空间配置,衔接好城乡规划和村镇规划,以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引导一二三产业协调融合发展。二是优化资源要素的项目配置,衔接好投资建设主体的互动作用,以重点建设项目支撑乡村建设和特色产业发展。三是优化投资主体的产业配置,衔接好一二三产各环节,拉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让农牧民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四是优化运营主体的市场要素配置,衔接好科技成果收益权、资产所有权、投资建设权、经营管理权、组织运营权等利益关系,激发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的活力,带动提升产业的效率效益和竞争力。
“实现五位一体”:通过探索示范,实现农牧、科技、教育、文化、旅游五位一体深度融合、一体化发展。用科技振兴产业,用科技恢复生态,用科技点亮生活,用产业带动致富,用绿色提升质量,用商创拓展潜能,用教育改写明天,用文化延续未来。
按照“12345融合发展试验示范工程”的总体安排,实施工程的有关方面深入研究,细化方案,落地实施,逐步深化,重点试验示范项目开始积极推进。
融合发展:机制上的新动力
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现代农牧业经济体系,调整优化农牧业产业结构,实现一二三产业协调融合发展,推动农村牧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支撑作用,关键是要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农牧业技术创新体系。
蒙商产学研科技创新战略联盟是专门为产学研合作进行全方位服务的社会组织。联盟坚持以科技创新为中心,以科技项目为重点,以科技人才为关键,以服务平台为依托,为产学研合作提供全方位、各环节、一条龙服务,在科技项目服务上,实施招商引智、项目引进、项目合作、成果转化、产品开发、企业运营、市场营销、品牌推广等相关环节的关联配套服务。联盟组建以来,为促进内蒙古产学研合作做了大量工作,在推进农牧业科技创新和融合发展领域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蒙商产学研科技创新战略联盟在推进农牧业科技创新、产学研深度融合和乡村融合发展的过程中,高度重视与国家、内蒙古重点科研院所的合作。联盟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合作,实施“12345融合发展试验示范工程”,就是一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积极创举。
设立在内蒙古呼和浩特的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是国内外一流的专门从事草原和农牧业科技研究的唯一的国家级研究机构,特别是在中国农牧业交错带草地建设、草原生态恢复建设和相关产业创新发展中取得了积极的科研成果,为内蒙古乃至全国相关领域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在新的发展时期,草原研究所积极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创新科研管理机制,拓展优化科研领域,不断提升科研和服务水平。重点围绕“三个面向”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目标要求,全面强化草原学科发展战略研究,突出新时期新形势下草原和草牧业学科重要的热点前沿领域和国家、地方重大需求调整研究方向,优化创新重点,把保护草原生态系统、提升草产业发展水平、转变草原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作为着力点和出发点。建立重大科技问题协同攻关机制,针对现代草牧业国家重大需求和农牧业农村牧区主战场需要,组织优势科研力量,积极主动开展联合攻关,更好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积极支持地区农牧业科技创新。积极推进科研与服务的开放合作,打开科研基地实验田的“网围栏”,在合作中实现资源共享,让科研人员在广袤大地上“写论文”,在经济建设主战场搞服务,积极为地区科技创新和融合发展做贡献。通过合作建设田园综合合体特色小镇、开发特色草业、开放家庭农牧场、建设科普教育基地、发展研学旅游等,实现了科研与产业发展的融合,为地区科技创新和融合发展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
在推进农牧业产学研融合创新和和产业融合发展中,重视发挥市场主体企业在项目投资、建设、管理和运营中的独特作用,积极培育发展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有力地推动了农牧业产学研融合创新和和产业融合发展。
融合发展:发展上的新景象
“12345融合发展试验示范工程”的实施,开启了农牧业产学研融合创新和和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航程。一个个试验示范项目正在规划、建设、启动,展示出融合发展新景象。让我们看看一些生动的例证——
令人憧憬的魅力小镇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提出,要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康养基地、乡村民宿、特色小镇。建设多功能的特色小镇是推动融合发展的有效载体。“12345融合发展试验示范工程”的设计者们正在规划建设这样的一个特色小镇——公布板青龙河蒙中医药健康小镇。这个小镇位于呼和浩特和林格尔新区之旁,紧邻草原研究所农牧交错区试验示范基地,具有独特的都市辐射区位优势和农田牧野资源优势。小镇建设遵循“宜创、宜业、宜居、宜游”的总体要求,按照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精和美”、机制“新而活”的目标要求,建成以田园综合体为基本模式,以发展现代农业、都市农业为重点的特产小镇,以发展创意农业、民族文化为重点的文旅小镇,以发展中蒙医药、康养旅游为重点的健康小镇,以发展数字农业、智慧社区为重点的数字小镇。实现一二三次产业融合贯通,成为和林格尔国家级新区的特色功能区、国内重要的现代农业(数字农业)示范基地、区域特色文化旅游目的地、智慧乡村社区引领区、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新典型,全国农牧交错区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新样板。在规划建设模式上,沙尔沁镇公布板村、草原研究所农牧交错区试验示范基地、内蒙古金业农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共建,创新合作建设和运营模式,促进多产业融合发展。
充满欢乐的家庭农场
草原研究所农牧交错区试验示范基地利用自身丰富的土地资源、科技资源、人才资源等,建设了一批规范化、科学化、自助式的迷你袖珍示范家庭农场。在科技人员的指导下,家庭农场由城市居民自行种植和管理。农场既成为城市居民的休闲娱乐之所,又是对城市居民进行农业科技教育的科普基地,也成为城市家庭农事体验的理想之地。
研学旅游的特色基地
草原研究所农牧交错区试验示范基及其周边具有美丽的牧野风光和田园风光。在草原草圃种植示范园里,有奇特的各种植物、花卉和昆虫,成为一个人工生态植物园,是一个城市居民和儿童向往的科考之地。草原研究所农牧交错区试验示范基地发挥优势,与有关方面合作积极发展学生研学旅行,带动亲子家庭旅游,被授予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
神奇美丽的“大汗之花”
公元1256年,忽必烈在锡林郭勒正蓝旗金莲川草原建设完成元上都,于此登基建立了元朝,此地因此成为大元王朝和蒙元文化发祥的标志之地。早先,金朝金世宗以"莲者连也,取其金枝玉叶相连之意"命名此地为金莲川。金莲川上开满金莲花,远望如同金色的海洋,绵延分布于滦河上游的上都河两岸,盛为壮观。金莲花具有多种价值,一是金莲花具有文化价值,元上都建于金莲川,便为她赋予了“大汗之花”的文化寓意;二是金莲花具有医药价值,她已入蒙药药典,可以成为蒙药的标志之药。三是金莲花具有观赏价值,可以种植花海,发展特色旅游。四是金莲花具有生态建设价值,可以丰富草地植物群落,保护和恢复草原生态系统。金莲花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和开发前景。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正在与有关方面合作,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加紧研发相关技术和产品,进一步推进扩大人工培育种植规模,深化药用综合开发,促进特色旅游发展。
(图文:胡永东)